3)第962章_唐朝好地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百吨排水量的船,大约相当于八百料。

  十条八百料大船,这是李和程咬金还有崔郑卢三家组成的船队。崔郑卢三家都是李的姻亲,来带队的都是李的大舅子小舅子,他也不好拒绝。

  五家,一家两条船。

  船虽少,但人却不少。每船都载有一百多人,加起来整整一千五百人。哪怕除去开船的人,实际上这支船队都是带着整整一千二百名武装水手。

  站在甲板上,老程对船很满意。唯一不满意的就是数量,按他的话说,他堂堂镇军大将军,卢国公,居然才两条船。

  怎么样也得有个百八十条船才行吧。

  “十万贯一条,你想要多少都行,不过就是得排队。”

  李倒巴不得多卖些船出去。

  程咬金非常鄙视李,他也是船厂的合伙人,虽然这样的合伙人有一百多个。可身为合伙人,自然也知道造船的成本和利润。

  这样一条船,成本不到五万贯,李卖十万。而事实上,现在想要买船得排队,要么就加钱提前,如果想要立马拿般,实际上得出到十二万贯。

  “咱们得再建一些厂子啊。”程咬金一边感叹船厂暴利,一面又为船厂产量太低而不满。事实上,现在制约船厂产量的,还是在材料方面。

  李记船厂实行的是规范化的零件生产,登州和其它几个港口的船厂,其实是组装厂。

  一条八百料的三桅大盖世,其实只要十天就能组装好。

  因此,真正限制了产能的,还是各种部件的生产,龙骨、船桅、船板、风帆、船锚等等。这种生产模式下,产能和效率都提高了许多,但现在购船的人太多,依然导致忙不过来,材料的供应不足。

  “还是人工不足啊。那些配件厂子,缺人。”李无奈。

  船只组装确实快,但那些原料加工成半成品,却非常需要时间的。比如木料,从采伐到加工,得以年计。毕竟木材要采伐要运输还要干燥等,缆索、风帆也得收获麻类再加工制作。

  船厂不缺资金,但缺的是人,再有本钱可没有人,建再多新厂子也没用。

  真正要是配件充足,组装其实很简单,一家船厂十天就能装好一条八百料大船。而李记现在已经有两个组装船厂,另外在其它四个大港,也都同时在兴建新船厂。

  新厂建成后,李记到时就有六家组装船厂,那个时候,一个月就能组装十八条大船。而这还只是原来船厂只有一个组装线的情况下,而现在船厂都在扩大规模,一家船厂能够同时组建好几条船,扩建完成后,甚至一家船厂能同时组装十条船。

  一家船厂一个月就能造三十条船,相当于一天一条船。六家船厂,一天就能出六条大船。这个产能全力开动是相当恐怖的。

  “他娘的,这次咱们出去,一定得多抓点人回业。”老程恨恨的道。

  “快点装货,早装好早扬帆出海。”

  十条船,打起贸易旗号,将满载商货离港。

  船舱底装的是来自景德镇的瓷器和岭南运来的冰糖、霜糖,这些商品较重,用来做压舱物。然后上面放的则是些轻便但贵重之物,丝绸、茶叶、书籍等物。

  这些都算是大唐特产,其它地方都没有,每一样都能卖到高价。

  程咬金看着那些船员在帮忙装货,砸巴着嘴,“咱们真的没有其它人了?”

  李看着那些船员,也是无奈。

  李程崔郑卢,五家才拼凑出一千五百人,除去开船的必要人手,还有一千二百武装水手。只不过这些水手,确实不太拿的出手。

  少量汉子,其余几乎都是少年。

  “将就下吧,如今人难找啊。”李叹惜一声。

  请收藏:https://m.mfxs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