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5章昆阳血战_历代王朝更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莽的部队只有先锋到了昆阳城下,如果我军固守昆阳,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对昆阳造成合围之势,而且也会知晓城中的兵力有多少,那样昆阳就危险了。如果我军能够在半路上拦住他,不仅能够有效地延缓他进攻昆阳的步伐,也能够让他摸不清我们具体的兵力有多少。而且此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并能作为城中军队的前哨,形成内外呼应之势,于我军有很大的优势。众将领闻言,深感有理,遂决定采取刘秀这一条妙计。

  当王寻大兵压境、旌旗漫天之时,昆阳城外众将一个个恐惧不已,他们见王寻、王邑的兵力强大,还未交锋便掉头逃跑。奔回昆阳的将士内心更是惶恐不安地惦念着妻室家小,打算分散返回各自的城邑。

  刘秀见此情况,知晓如果任凭它发展下去,那自己的这支起义军就会不攻自破,不仅会守不住阳关,丢了昆阳,更会连累进攻宛城的兄弟军队全军覆没,于是急忙提议说:“现在我们的兵马粮草已经很少,而外敌强大,如今合则赢,不合则败。只要我们能团结起来守住昆阳,就能等到援军,否则所有人都是死路一条。现在如果不同心同德共谋大事,命都保不住,更何况是妻儿和财产?”

  众将闻言,无不大怒,其中一人语气严厉地说道:“刘将军怎么敢这样说话?这不是陷我于不仁不义的境地吗?”刘秀知晓他们其实已经被自己的言语打动,此刻虽然做发怒状,却也不过是色厉在荏,于是,刘秀笑着站起,从容不迫地让大家少安毋躁。

  恰巧这时派出的侦察骑兵返回,告知刘秀敌兵大队人马已到城北。众将急忙对刘秀怎么办。刘秀毫不惊慌,而是为大家铺展开一幅幅客观成败的预测图景。大家也拿不定主意,只好跟着附和了两句。

  前面就提到,这时的昆阳城中仅仅只有军队八九千人,刘秀害怕守不住城池,误了全军大计,于是派遣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城中,自己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骑马趁着晚上冲出昆阳城南门,到外面去调集兵力。

  当时王莽的先锋军队到达城下的有近十万人,与刘秀军队相比,昆阳城中守军的十倍之多,刘秀虽然作战骁勇,却很难冲出敌人固若金汤的包围圈。因此,只能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用城中军队在城上擂动军鼓,让敌人误以为城中守军会出城接受挑战。自己十三人自从小路中逃出生天。

  十三人每次遇见敌人,都只会躲避而不会交战,可谓谨慎小心之至,所以这一路也还比较顺利。到了郾、定陵之后,刘秀调拨各营全部兵力前去援助昆阳,但是众将却贪惜财物,打算分出部分兵力留守。如此目光短浅,怎么能够成就大事,这对

  请收藏:https://m.mfxs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