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21章 碰撞_终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公如何看?”

  “郡王这是考校老夫啊。”李冶坐在那,手摇着蒲扇,慢条斯理道:“我对南面情况还不算了解,近来听说过一些,认为宋廷是封锁了不了贸易的。”

  “何以见得?”

  “宋人确实有钱,但只怕钱不是握在其朝廷手里吧?”

  李瑕笑笑,颌首道:“敬斋公说的有理,对金银关子如何看?”

  “会子也好,关子也罢,宋廷始终是那个问题,钱不在朝廷手里。国库没钱,会子换成了关子,换汤不换药。”

  李瑕道:“最坏的情况便是如此,国库没钱,平头百姓亦没钱。”

  严云云道:“故而,宋廷哪怕想封锁贸易,能从中获利的商贾也不会答应?”

  “只要川陕还能与蒙古贸易。”李冶道:“谈商贸,不能只看东南,脱不开西北。”

  他支起身来,沉吟道:“蒙人喜欢收藏黄金珠宝。把通往西域的商路称作‘黄金绳索’,通过卖出丝绸、瓷器、铁器、药材,从西边运回大量的黄金、珠宝、象牙、犀角。与西边的贸易有两条商道,一称‘钦察道’,一称‘波斯道’。商道上色目人往来不绝,贸易、进贡、传道,数十年来往哈拉和林运送的金银珠宝不知几何……”

  说到哈拉和林的财富,李瑕知道那必然是一个让人难以想像的数字。

  从成吉思汗时期起,蒙古人就在征服、抢掠,孜孜不倦地收藏黄金,到如今,丝绸之路上则是遍布了从中欧、东欧、西亚、中亚、东亚、南亚而来的商旅、传教士。

  故而,忽必烈也发行纸币,却不会出现江南那种物价沸腾的情况。

  这是真正的实力。

  相比起来,李瑕远没有这种积蓄。

  “换言之,只要我们还能与西域有商旅往来,哪怕只是走私,商路就不至于断绝,一边是来自东南的工艺品,一边是来自西北的金银皮货,眼下是‘中间商赚差价’,有了本钱之后,则发展工艺、扩大地盘,从中间商成为真正的富豪?”

  李冶道:“郡王这话虽糙,但大致是这道理。”

  李瑕议事时说的往往都是这样的大方略,与诸人达成统一意见了,方才做下一步的安排。

  接下来聊的便是对整个商贸的统筹。

  ……

  李瑕原本是把李冶当作数学家看待的,但近来相处发现,李冶首先是个官,哪怕闲居三十余年,其人生最开始的目标还是经世济民。

  其次,李冶则是个文人,经史文章诗词样样精通。

  不由让人感慨,天才只要对某件事有兴趣就能达到这般成就。

  李冶却没有这些感慨。

  他读书科举,本就是想经世济民。

  之所以不仕忽必烈,是因为“世道相违”,懒得去当个翰林学士,写些阿谀文章增其名望。

  但忽必烈请了两次,若再第三次,李冶也是不敢拒绝的。

  他又不傻。

  活到这把岁数了,

  请收藏:https://m.mfxs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