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七章_火热的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争吵下去了,他看到吴川已经用餐完毕之后,干脆向他邀请道:“不如我们上楼小坐一会,这里便交给米沙她们收拾吧。”

  吴川起身向米沙感谢了招待,这才跟着叶纳林上了二楼,算是结束了和柳德米拉的斗嘴。在二楼走廊的尽头,原本是一处外挑的露台,不过这里被叶纳林改成了自己的书房兼接待友人的地方。

  虽然靠墙的两面竖立了两排贴墙的书架,不过架上的书籍并不多,倒是许多报纸刊物在书架下方叠的满满当当的。虽然这个时代的印刷机器已经极为发达了,但书籍依旧不是一种普通的日用品。

  当然这也同当代的职业作家人数过少有关,虽然工业革命这一百年带来的物质生产力,超过了过去上千年的总和,但人的思想可并不是那么容易跟上物质生产能力的。因此出版一本有意义的书籍,对于出版社来说也还是相当慎重的大事。

  在美国、德国出版业兴起在图书上明码标价的风潮之前,19世纪出版的图书大多是按照市场进行议价的。而图书的明码标价,使得欧洲出版的图书价格起码降低到了过去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价格。不过在俄国这类图书的价格,也依然在一卢布到五卢布之间。

  叶纳林的书架上有着将近40余本书籍,这已经算是一笔相当不错的财富了。至于报纸的价格,自从发明了往报纸上刊登广告的方法后,一份商业报纸已经从过去的几十个戈比,下降到三、五个戈比。不过作为抄写员的叶纳林,还有着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处,自治会订阅的报纸过期后,他还能够以废纸的价格买回来收藏。

  这也是为什么,叶纳林的书房内报纸刊物要远远多于书籍的原因了。此外,书架上还有着数十本自己装订起来的自制书,吴川稍稍翻了翻,原来是手抄本。看来为了省钱,叶纳林倒是想尽了办法。

  就在吴川翻阅着这些手抄本时,一张从报纸上裁剪下来的文章从一本手抄本中掉落了出来。吴川从地面上捡起了这张剪报,无意间撇了一眼上面的内容,刚好看到这么一句话,“…无产阶级为爱国主义的幻想所迷惑,…这种思想完全支配了公社的社会主义者,例如布朗基这位公认的革命家和社会主义的热烈拥护者,竟找不出比资产阶级高喊的口号:祖国在危急中!更合适的名称来为自己的报纸命名…”

  吴川下意识的停止了放回剪报的动作,转而看起了文章的名字,公社的教训。这文章似乎挺有趣,他一边想着,一边从头开始看了起来。到了文章的末尾,作者的名字:尼.列宁,便跳入了吴川的眼中。

  就在吴川还在想着这个尼.列宁究竟是不是他记忆中的那个列宁时,捧着茶具上来的叶纳林看到吴川站在书架边,不由一边将茶具放在桌上,一边向他说道:“我这里的书并不多,不过你要是有没看过的,可以尽管带回去慢慢看,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告诉我。”

  吴川也不客气,转过身来对着他说道:“那真是太好了,这张剪报上的文章,我有一大半没读懂,你能不能替我念上一遍?”

  请收藏:https://m.mfxs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