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85章_火热的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们都很清楚,朝鲜、山东两场作战究竟消耗了多少物资,放在3年以前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消耗。

  首发网址https://m.vip

  而这些物资是怎么来的,基本都是在吴川一力独断下,向海外大举借款购买机器,并不惜血本的培养工人,才能在短时间内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光是1913年11月到1914年11月向美、德两国派遣青年工人的培训计划,就耗费了将近200万美元,虽然美国和德国的资本家补贴了一半,但整个计划也花费了将近100万美元。因为大战的爆发,使得最后几批赴德人员改为赴美,这个计划为中国培训了将近4000名技术工人和助理工程师,这些前期返回的人员已经开始成为了各工厂的骨干力量。

  曾经认为花钱让工人出国培训是一种浪费的委员,在这些工人们回国后对于工厂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面前,也只能保持了沉默。而欧洲大战的爆发,更是进一步提升了这些出国培训过的工人的价值,他们对于机器和技术上的理解,显然要比国内接受培训的工人要出色的多。

  毕竟那些被延请来国内教导中国工人的外国技工和工程师,只是想要让他们能够维持工厂的正常运转,并不打算教给中国人更多的技术。可是这些被委派到国外的青年工人和助理工程师,外国的工厂可不想让他们在工位上闲逛,只要能够支使他们去干的活,就必然会安排他们去干。

  正因为培训效果之好,于是在9月到10月,革命委员会和美国方面追加了一个1914-1916年的2年培训计划。从1914年10月起,革命委员会向美国派出60名助理工程师和600名青年工人,在美国进行12个月的实习工作,以重化工工业为为主,主要是造船和钢铁业。

  整个培训计划的预算经费是800万美元,美国政府对这一计划补贴了200万美元,美国企业界负担了400万美元,革命委员会自己承担剩下的费用。作为回报,革命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和美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比如接受美元的直接采购,为美国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

  可以说,如果没有1911-1914年美国和德国资本的大量注入,那么革命委员会是打不起这样的战争的。而在吴川坚持向美国和德国引入资本的时候,这里大多数人是反对的。因此在吴川的一连串反问下,大家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不过吴川提到这些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和众人当初的错误,因此在略一提醒各位委员之后,他便转移了话题说道:“…诚然,以当前我们的力量,组织起40万军队南下入关是可以保证后勤供应的,而这样一只力量不管是北洋集团还

  请收藏:https://m.mfxs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