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一十五章 理念传承,而非江山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之一。他认为,这可能会非常有效。

  毕竟,之前的改革有拔苗助长的嫌疑,是凭着皇帝的权威,以及国势的昌盛,而推行实施的。

  但经过大灾害的洗礼,知识文化的普及,认可并支持他的人会越来越多。

  比如说当官为吏,必读的就有《地理》、《世界历史》、《自然常识》。这是皇帝钦定的,要考试的,成绩列入官评。

  官吏们至少要知道大明之外有很多国家,特别是远在千里的西夷,正四处占地抢掠。

  什么非洲、美洲,土著孱弱,遍地黄金,西夷国家虽小,却因此而强,特别是在海上,已经跑到亚洲兴风作浪。

  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明白,大明看似风平浪静,外部的威胁已经存在,只不过还不能撼动大明这棵大树而已。

  但在吕宋,西夷已经屠杀了上万华人,这难道不是警钟。不思进取,自觉是太平盛世,那就是坐井观天。

  何况,海外之地广阔而强者可据,大明开疆拓土,是为子孙后代争夺生存空间,而不是穷兵黜武。

  而实际上的效果也是显著的,湄公省、吕宋等地的反哺,对于渡过大灾害至关重要。

  思想认识上去了,国策就会持之长久。这也是皇帝对内阁和官员感到欣慰满意的地方,政务处理得越来越合他的心思,他自然也能放心地轻闲下来干些别的。

  同样,对于子女的教育也将是如此。让他们学知识、开眼界,还要去外面游历,体会民间疾苦,见识世界之大。

  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窝在皇宫,狗屁不懂的蠢皇帝、昏庸帝王。

  喝过茶水,皇帝决定把政务都处理完,再好好休息,或者说是放松一下。

  正阅看着奏疏,王体乾又入殿禀告:“皇爷,内阁首辅毕自严、次辅陶朗先、熊廷弼前来觐见。”

  皇帝略感诧异,沉吟了一下,在奏疏上批了个“准”字,才沉声道:“宣。”

  三位内阁辅相同时前来,难道出了什么大事?但皇帝觉得依自己的耳目,不可能是他们先知道。

  毕自严、陶朗先和熊廷弼入内拜见,山呼万岁。

  “平身吧!”皇帝坐正了身子,命宫人搬来绣墩,“赐座。”

  三臣谢过之后,在绣墩上坐下,沉默了片刻,毕自严率先躬身奏道:“启禀万岁,吕宋总督李旦有奏,请设中行分行,开展异地汇兑。”

  几年的时间,李旦在吕宋经营得不错,按照皇帝的思路,吕宋自由港的名声越来越大,商贸甚是繁荣。

  而每年向朝廷解送的赋税也稳定在百万左右,基本上都投入了海军建设,使得在亚洲,明国海军已是无敌的存在。就算与西夷相比,差距也在很快地缩小。

  皇帝伸手点了点桌案上的奏疏,说道:“朕已看过,着中行派人前去考察核验,若条件合格,便增设分行。”

  异地汇兑早就在内地

  请收藏:https://m.mfxs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