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孙中山海外归来,袁总理妙计逼宫_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孙中山原名孙文,生于1866年11月(同治年间),广东香山县人,其家世代为农,未见宽裕。1879年,13岁的孙中山离开家乡到檀香山投靠长兄孙眉,由此进入当地的教会学校,读英文,从西学,接受西方教育。后来,孙中山又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医,毕业之后曾在澳门、广州开过药店、做过医生,但时间不算长。

  甲午战争爆发前,孙中山曾北上投书李鸿章,但令人极为失望的是,投书如同泥牛入海,毫无下文。失望之余,孙中山于当年秋天回到檀香山,并于当年11月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并不是清末历史上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在此之前,香港的杨衢云成立了一个名叫辅仁学社的组织,其宗旨几乎与兴中会一模一样,如“推翻清廷,建立合众国”等等。1895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后经友人引见,兴中会和辅仁学社合并为一个组织,名字还是叫兴中会。

  1895年10月26日,在杨衢云、孙中山等人的组织下,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可惜的是,由于消息泄露,起义未经发动便告流产。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成为革命宗旨。在后来《民报》的发刊词上,孙中山又将这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也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悉的“三民主义”。从此后,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性的革命团体,便开始成为清末革命的领导中心。

  同盟会虽然成立了,但孙中山、黄兴等人在西南地区连续发动的八次起义都宣告失败,导致革命党内人心思变,革命气氛至为消沉。在此情况下,孙中山和黄兴等人仍未气馁,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这就是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可惜的是,这次起义虽然准备充分,而且同志牺牲极大,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武昌起义的时候,孙中山尚在美国。直到起义后的第三天,孙中山才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消息,于是他决定先前往各国游说,以赢得各国对革命的支持并筹集巨款回国。可惜的是,各国政府都是些势利眼,他们对武昌起义持中立态度,对革命党也不抱信心,结果孙中山转了一圈也没有获得实质性成果,最后于12月21日打道回国。

  孙中山的回归,倒是顺利解决了革命阵营推选领袖的问题,因为这时只有孙中山才具备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资格和威望。在万众瞩目之下,孙中山于12月25日抵达上海,正当他高举礼帽、向欢迎群众频频致意的时候,一个不识相的记者挤上前去,劈头便问:“孙先生,你这次带了多少钱回来?”孙中山一愣,说:“予不名

  请收藏:https://m.mfxs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