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兰德:格林斯潘的精神导师_货币战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你无比崇拜的思想大师们曾教导你大地是平的,原子是最小的物质。整个科学史的过程就是谬论被不断地戳穿的过程,而不是取得了任何成就。”

  “只有最无知愚昧的人才会依然信仰那个陈旧的眼见为实的说法。你所看见的正是首先需要被怀疑的。”

  ??——安·兰德

  假如有谁不知道安·兰德的名字,那么此人肯定不能被称之为美国通。安·兰德的著作曾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精英们的世界观。

  ?安·兰德(AynRand)是苏联犹太裔美女作家,早年生活在苏联,年轻时移民到美国。她与欧美的国际银行家族关系密切,渊源非同平常。她在1957年出版的《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Shrugged)共有1168页,发行量高达8000万册,成为西方世界中传播规模仅次于《圣经》的图书。有人说假如把该书“放在铁轨上可以让火车出轨”。出版前,美国兰登出版团体的编辑曾建议她删往部分内容,安·兰德回答说:“你会删减《圣经》吗?”结果小说一字不改地出版了,并随即引发了美国知识分子阶层的超级精神大地震。半个世纪以来,对该书的评价可谓汗牛充栋,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1952年,才华横溢年仅26岁就已申明远扬的格林斯潘,通过朋友先容加进了“安·兰德圈子”。严厉略显枯燥的格林斯潘刚接近魅力四射的美女作家安·兰德,就对她崇拜得五体投地。在随后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格林斯潘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安·兰德的住所往同她探讨题目。这事有点令人费解,“安·兰德圈子”关注的是“高端”哲学题目和思想题目,而格林斯潘显然跟这个圈子“不搭界”,他是精通数学模型和数据统计的专家,曾提到自己年轻时代没有太多宏观思维习惯,对理论题目爱好缺乏,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技巧性或者数据性的实用层面上。究竟是什么使他对安·兰德的小沙龙这么感爱好呢?

  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格林斯潘似乎并不是冲着美貌往的,倒是先容格林斯潘与安·兰德熟悉的那位老兄终极发展成了美女作家的情人。

  设想一下,连续8年每周都往参加几个小时的讨论,这对于生活繁忙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很不轻易做到的一件事。即便是与至亲好友或父母居住在同一个城市,尽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每周聚会一次,更何况是大忙人格林斯潘。显然格林斯潘不是个小说家,更不是个哲学家,也不是一个对宏观理论感爱好的人。他能坚持如此之久,可见安·兰德的小沙龙具备一个超级“精神磁场”,以非凡的吸引力令格林斯潘着迷。

  实在,吸引格林

  请收藏:https://m.mfxs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