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726章 “粮道”_晚唐浮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期间还出过事故,有时候雨水少了,陂池干涸,漕渠甚至为之中断。

  听说宛叶走廊内还有人骂,说自从修了十几个陂池保障漕渠船闸蓄水、放水,他们的农田灌溉都成问题了。

  普通船工需要吃喝,随船押运货物的商人需要高级一点的服务,于是需求就出来了,市场应运而生。

  “你这么说也没错。”卢大郎点了点头,道:“若无今上,漕渠是不可能修建起来的。无今上,邓州也不会有今日这般光景。你家在京兆府的时候,就五亩地吧?现在分了二十余亩,日子不错了。”

  王二郎转过头看了他一眼。

  也许有朝一日,从南方运来的稻米将超过北方运来的粟麦,成为含嘉仓城百万石储粮的主流。圣人所设想的洛阳“粮道”,确实都有依据,非常靠谱。

  他原本不觉得有这个可能的。南朝时代,荆襄地区固然是重地,屯驻大量兵马,但从没听说过那地方单靠自己就能养活那么多军队。但跟着圣人走了这么一圈,他也不得不承认,鄂、岳、襄、郢、复等州的条件十分优良,如果大力开发,是可以成为供养洛阳的后方腹地的。

  卢大郎张了张嘴,终于没说什么。确实存在这个可能,而且还不小。

  “有了襄城漕渠,洛阳的地位愈发不可动摇了。”邵树德指着那些满载货物的船只,说道。

  他在军中之时,听闻圣人非常精明,不会全然相信下面人的话,凡事一定会躬行,亲自验证后才放心。如此说来,将一部分辎重用船运走,测试一下漕渠,似乎也说得通。

  “现在含嘉仓城的粮食,主要靠的还是河南、河北,但将来么,朕也说不好。”邵树德说道:“或许南方会后来居上吧,尤其是江汉之间,千里沃野,平坦无比,最适合种粮食了。”

  邵树德恍若未闻,继续看着远处排队等着进闸的货船。

  想当年第一次拆分山南东道,唐邓随三州被剥离起来,折宗本出任节度使。

  “又有猎获。”王二郎羡慕道。

  夕阳之下,运河披上了红霞,美不胜收。

  唉,说到底,过得快活的都是武夫,日子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虽然他家也出了武夫,但儿子毕竟已经出去分家另过了,比不得。

  “说得也是。”卢大郎说道:“不过还是浪费。”

  萧蘧捋着胡须,心中也很是感慨。

  这也就是开国皇帝、马上天子才能办到了。若换个威望没那么大的天子,失败一次,整个工程就危险了,失败两次,大概率彻底放弃,再不提这事——即便你想做,群臣也不给你机会了。

  折家军最后成了一支劲旅,那也是因为有更厉害的部队和他们“陪练”。若打的都是山南东道这种货色,估计到现在还没练出来。

  王二踮起脚尖,仔细看着。

  两个儿子帮他把柴背下了山,他则坐在山坡之上,检查着竹筐里的蘑菇。

  卢大郎左手提着弓梢,右手拎着两只野兔。野兔已死去多时,浑身都僵硬了,长长的耳朵被拽在猎人手里,看着十分滑稽。

  折家最后乖乖移镇淮西,你固然可以说他们忠心,但未尝没有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选择屈服这种因素存在。

  圣人很喜欢坚持,往好听点说叫意志坚韧,难听的就是刚愎自用,听不得劝。

  但他所坚持的东西,事后证明,大部分都是对的。

  “兴许圣人要看一看漕渠怎样呢?”王二郎说道。

  他的长子就在金刀军服役,而金刀军的驻地就在邓州。去年的时候,该军就抽调了四千人,随驾出巡,至今未归。

  不过,这大概与他们无关了,需要一代代人接力,才能最终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

  邵树德在邓州逗留了五天左右。

  十月初三,圣驾继续北上,数万人水陆并进,穿过宛叶走廊,越过人烟愈发稠密的汝州,于月底返回了洛阳。

  绕了一大圈,历时年余的出巡就此结束。

  请收藏:https://m.mfxs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