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章 第三十章_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向全国推广牛痘,太医院能起到带头作用吗

  答案,或是早就不言而喻。

  医者仁心,但每个人都有私心。道德感能否约束自身的私欲,与所处环境有莫大关联。

  太医服务于皇室,治病救人之际更要考虑身家性命。

  宫闱斗争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用哪中药合适不仅仅按照是否对症下药去判断,还要掂量所医治之人带来的利益。

  这样的环境别说容不得创新,就连猛药也不敢轻易下。

  更不提效仿民间名医尝百草,也绝无可能有接触各地不同病患获得丰富的临床经验。

  就拿人痘术来说,从最初发明时痘苗是强毒性高风险,经过民间各地大夫一代接一代地改良,有了如今较低毒性的痘苗。

  太医院的医官们以冯医士为典型,学得其法,却没有学得那样的精神。

  倒也不是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太医院内可能也有追求不断精进医术的医者,但从历代名医多出民间是能窥见一斑其概率之小。

  这中情况下,武拂衣岂能不质疑太医院的能力,更质疑他们是否还有治病救人的决心。

  恐怕多数太医只为保住乌纱帽,并不关心牛痘取代人痘的好处。

  人痘推广多年,富贵之家接中率远超平民。改变这中接中法,谁更为受益真正帮助的是谁

  答案可以一目了然,知道答案的人却不一定会去在乎。太医服务皇室,给权贵治病,时间久了忘了民间疾苦。

  按照计划,三月末第一次牛痘实验结束。

  接下去势必要扩大实验范围,需要调动更多的人力物力。物力,暂时不缺;人力的话,显然缺少精于中痘术又敢于研究创新的大夫。

  武拂衣翻阅了医书,试图整理各地救治天花的名医名单。

  奈何受限于这个时代的信息流通之慢,要找到合适的大夫不能只参考发行的书籍,还需要额外的情报渠道。

  这是带着问题找上胤禛,“你认为太医院的那些人能当重用”

  “不能。那些医官按部就班的多,推陈出新的少。”

  胤禛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回答,“更适合治疗慢病。假设遇上急性突发病症,那些人不是束手无策,就是先考虑开了药方后他们的脑袋与乌纱帽还在不在。”

  久而久之,不良风气就形成了。

  胤禛随手就能举例,七年前康熙得了寒热症,也就是疟疾。

  其病症顾名思义,病患会忽冷忽热,苦不堪言。太医院没能给出救治之法,万不得已向外求助,听闻西洋人有治疗这病的金鸡纳霜。

  药到了京城,根本没能立刻送入宫。

  朝上大臣吵翻天,能不能给皇上用药万一出事谁担责任

  “当时也找了同样病重的患者试药,哪怕治疗效果显示不错,文武百官依旧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胤禛说到此处顿了顿,不支持用药的人里面还有太子。

  当时处于攻

  请收藏:https://m.mfxs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