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50章 稷下论学(十)_凰涅天下(GL)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程的洛学想将人人都养成圣人,从道德教化来讲,这个目标定得没错。

  但是,没有考虑到人性。

  名可秀认为,必须将人性与天性分开,人性是人性,天性是天性。

  《中庸》的第一句话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性的来源,自然的禀赋,这个就是“性”。

  这个“性”就是天性。

  人的天性是纯净的,就如一张白纸,可以说是至真,因为没有虚假;可以说是至善,因为没有邪恶;可以说是至美,因为没有不美。

  所以,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干净的。

  名可秀认同孔子的看法。

  那么人性呢?

  孔子之后的儒家在“人性”上分为两派,一派是孟子派,认为:人性本来是至善的,不坏的;坏是后天搞坏的。另一派则是荀子派,认为人性是恶的。

  二程是性善派,从性善派的这个思想来看《中庸》:“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本来干净的、纯洁的、善良的、无私的,总而言之,至真、至善、至美。这种解释不算错,但是,错在将这个“天性”等同于“人性”。

  于是,孟子等儒家讲天人合一,其中之一就是将天性和人性等同,认为:人性后来出现恶,就是脱离了天性,所以要修道德,就是要回归天性,故谓“天人合一”。

  在这一点上,名可秀可以说与孟子性善派的儒家——包括二程在内——就有了分歧。

  她论讲时道:人的天性是干净的,因为干净,所以婴儿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可以是纯真的善良,也可以是纯真的残忍。就如天道,视万物都如刍狗:可以说它是至仁——对万物一视同仁;也可以说它是至不仁——视人如刍狗。

  所以,人的自然禀性如天道,故曰“天性”。

  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必要具有人性。

  而人性,天然的带了自私的一面。因为是人性,对草木动物就不可能如人一样。比如为了保护树木的生命,而不允许穷苦百姓伐木为薪,这可以叫作有天性,但是不讲人性了。

  儒家如果不承认人性的私,硬要将人性还原成天性,那么天性之下,万物皆同,人类你不能去杀猛兽啊,那与天性相悖啊,恐怕人类没法生存了。人人都飞升成为天道吗?或者大家都成为割肉饲鹰的佛祖?

  学子们都笑起来。

  “让人们都回到这样的天性,可能吗?”名可秀问。

  学子们纷纷摇头。

  况且,天性也不是那么好的——名可秀举例道:婴儿饿了张嘴就要吃,它不会克制,也不会体恤母亲有没有奶,因为这是出自身体本能的自然禀性,这是天性。只有后天教以人性,“它”才会成为“他”,知道什么是体恤,什么是孝道,也才成为了人。

  因此,如果在人性和天性上立论不正确,将人性等同

  请收藏:https://m.mfxs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